近日,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吴司琪博士以第一作者在地学领域经典国际期刊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上发表了题为“The Potential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Proxies as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in Coral Reef Region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南海珊瑚礁区底栖有孔虫碳氧同位素信号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响应,为利用有孔虫壳体进行礁区古环境重建提供了关键依据。
珊瑚礁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波动极为敏感,是记录古环境信息的天然档案。但珊瑚礁区广泛分布的底栖有孔虫,其环境指示意义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极少用于古环境重建研究。
该研究对采集自南海黄岩岛、羚羊礁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进行了全壳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底栖有孔虫表现出显著种间差异,大型底栖有孔虫碳氧同位素结果偏离平衡方解石估算值。同时,大部分物种的碳氧同位素值也表现出显著的种内差异,只有部分物种种内稳定性较高。结合所研究的每种有孔虫的生态特征,发现礁区底栖有孔虫壳体碳氧同位素指标主要受镁元素含量、共生藻类型、钙化方式及个体发育等因素影响。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基于大型底栖有孔虫物种Sorites orbiculus和 Neorotalia calcar的碳氧同位素值反演的表层海水温度及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与两处研究区域的实际环境条件吻合,证实了礁区有孔虫特定物种碳氧同位素作为古环境指标的潜力。
文章信息如下:
Wu, S.Q., Liang, R.S., Yu, K.F. (2025). The Potential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Proxies as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in Coral Reef Regions. 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 40(5), e2024PA005080.
https://doi.org/10.1029/2024PA005080

文字作者:吴司琪
图片来源:论文首页
编辑:周剑、李艳丹
一审一校:周剑
二审二校:刘旗扬
三审三校:余克服